“南有佛山,北看淄博。”作为中国两大建筑陶瓷生产地之一,淄博市的建陶企业从2008年起,开始陆续走出去,在外省市设立分厂。 

  “走出去,这是建陶产业发展的必然。”在淄博经贸委的办公室里,淄博经贸委外经科科长唐海军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目前全国建陶业产业转移,其实是建陶业国际化产业转移的一个延续,淄博的产业转移脚步已经落后于佛山了。” 

  唐显军介绍说,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现代建陶业从欧洲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国家转移到我国,经过这些年的发展,形成了以佛山、淄博为主的陶瓷产业基地。而佛山的建筑陶瓷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在国内实施产业转移,抢占资源和市场。 

  从佛山淄博“两强割据”,到多强纷争的“战国时代” 

  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:截至2008年底,淄博市拥有252家建陶企业、395条生产线,生产能力达12亿平方米,占全国建陶产量的23%,规模与产量均仅次于广东佛山,稳居全国第二。但在陶瓷产业越做越大的同时,淄博陶瓷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。 

  “能源、原材料面临枯竭,无法支撑建陶业的生产和发展。”唐海军向导报记者介绍说,目前作为建陶生产的主要原料长石、石英粘土等和主要燃料煤炭,95%以上依靠外地输入,无形增加了采购、运输成本。 

  同时,淄博的建陶业也感受到了来自市场发展的压力。近年来,受能源、资源和环保压力的影响,建陶产业的龙头广东佛山先后在四川夹江、江西高安、瑞昌,湖南醴陵、萍乡、辽宁法库等地投资建设一批建陶工业园。目前四川夹江的产能已经达到5亿平方米,居淄博之后列全国第三。预计3-5年,江西高安的年生产能力也将达到8亿-10亿平方米,将接近淄博目前的规模。 

  国内建陶“两强割据”的局面随着佛山为首的产业转移而逐渐转为“战国时代”,资源和市场被重新瓜分,形成了的新的产业布局,目前已经对淄博的建陶产业形成了挤压之势。唐建军说,“如果不及时扩张、转移,寻求新的资源和市场突破口,淄博的建陶产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。” 

  “腾笼换鸟”做高端 

  淄博建陶业产业转移,加快了淄博碧水蓝天环境的实现,也为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,但转移出去的产业能否避免水土不服,更好地在外地落地生根?能否实现政府、企业、当地经济的多赢? 

  “产业转移并非意味着淄博陶瓷产业的没落,反而使淄博建陶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。”唐海军告诉导报记者,这些年淄博的高档陶瓷产业发展迅速,在品质上已经不逊于佛山。 

  在淄博建陶业产业转移的过程中,在企业自主选择的基础上,政府起到了引导的作用。淄博经贸委先后两次分别前往宁夏石嘴山市、甘肃白银市考察陶瓷产业。白银市、石嘴山市资源、交通等条件优越,淄博市很快与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。根据初步合作意向,石嘴山和白银两市政府都已作了系统规划,其中石嘴山市拟拿出5000亩地规划作为淄博陶瓷工业园,白银市在平川区拿出2000亩地规划作为淄博陶瓷工业园。通过与工业园区所在省市的沟通,淄博政府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企业在外地的利益。 

  唐海军说,目前淄博在外地的建陶分厂最主要还是集中在辽宁法库。“建陶业地缘优势明显,东北的市场可以就地消化掉很多产能。” 

  借助于“腾笼换鸟”,淄博本地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发展能耗少、污染小而利润高的高档陶瓷。目前,淄博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,发展“总部经济”的条件已经成熟。

想看更多精彩视频,请点击二维码添加公众号查看资信栏目